当太阳抵达黄经225°,立冬便踏着寒霜而至。作为冬季首节,它不仅是时序的界碑,更藏着古人“秋收冬藏”的生存智慧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释曰:“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”,道尽此节的核心意涵。
立冬三候藏着自然的密码:“一候水始冰”,晨露凝结成薄冰,触之即碎;“二候地始冻”,松软泥土渐硬,踏之有声;“三候雉入大水为蜃”,野鸡踪迹渐无,海边却现花纹相似的大蛤,古人便浪漫地认为鸟儿化蛤越冬。

古时立冬是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礼仪颇丰。天子率群臣“迎冬于北郊”,还会赏赐百官袄子、温帽,堪称最早的“官方送温暖”。民间则祭祖拜冬,换上新衣庆贺往来,热闹堪比小年。
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的俗语流传至今。北方人必吃饺子,取“交子之时”之意,寓意秋冬交替的吉庆;老北京更爱铜锅涮肉,暖意驱寒。南方则各有讲究:南京人食生葱抗湿寒,潮汕人啃甘蔗护齿滋补,绍兴人此时开酿黄酒,借冬水清冽酿出佳味。
白居易笔下“冬景似春华”是江南的温润,陆游“寸积篝炉炭”是北方的寒凉。如今街头烤红薯的香气四起,提醒着人们:冬藏不是停滞,而是为来年蓄力的从容。


上一篇